文:瑞安數位顧問/任苙萍(Anita Ren)
有別於眾所周知的微笑曲線:左端為技術、專利,右端為品牌、服務,霖諾維新社會企業(LEANNOVATION,取義自:Lean Innovation 複合字,意指:精實創新)所力推的「循環型微笑曲線」著眼於「客戶需求」的尋找與訂定。
沒有方法論的創新,只是運氣
霖諾維新首席顧問林均燁進一步說明,要形成正向良性循環、支援企業獲利不墜的重點在於:發掘客戶需求,進而提升價值、降低成本。例如,隨著汽車產業重鎮外移至泰國,供應鏈是否跟進?再者,考慮到資本市場運作效率,是否到美國進行 IPO?
再者,創新力、品牌力、智財力(專利)彼此具有環環相扣的關係。
設計代工若能抓住潛在客戶需求,創新成功機率便會大增,而精實化和數位化是當中關鍵——前者旨在以最少資源創造最大綜效,後者意在利用資訊即時性以便快速決策。林均燁淡淡地說:沒有方法論的創新,只是運氣。
他舉例,通用汽車集團的第一輛小型車Saturn(釷星),曾經因為招募小車研發專才而一躍在業界成為璀璨明星,可惜卻有些後繼無力之勢……,為什麼?
正是因為通用集團少了縝密的系統性思考,導致旗下車型雖多、但其實獲利車系並不多的窘境。創新,最終還是得經得起市場考驗才算數!
照片人物:霖諾維新首席顧問林均燁
防患於未然,站在未來看現在!
相較之下,可口可樂(Coca-Cola)的策略佈局就有章法多了!
他們利用 APP 鼓勵消費者嚐試混合口味、然後在社群平台分享的行銷方式,不僅能有聚眾磁吸效應,或許還能加以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,將品牌力的效益發揮極致。
談到專利,歐美大廠對於專利佈局及商業模式的思考多是高瞻遠矚、防患於未然,這點也格外值得效法——從未來,反推想像現在需要採取什麼行動!
反觀台灣多是「偏安一隅」的保護型專利,心態截然不同!這之間的差異亦高下立判,一個經典的案例是:當年蘋果(Apple)策略性拿下許多構成攻擊力道的專利,當察覺 HTC 有後來居上的威脅之時,便一口氣提告逾廿項專利,企圖一舉擊垮可敬對手……;最後,在缺乏產品迭代的研發專利能量支持下,終讓台廠嚐到棋差一著的苦果。
「創新」是知易行難的複雜工程,領導力=未來競爭力!
那麼,有效的創新方法是什麼?林均燁具體列出六大面向:市場需求挖掘、需求品質評價、商業模式建立、投資組合管理、創新策略地圖,以及制訂關鍵績效指標(KPI)與行動方案——即完成PDCA(Plan-Do-Check-Act)循環。
林均燁建議可透過以下兩種方式掃描市場需求:
一是訪談法:當年在滿大街還是馬車的時代,福特就毅然投入第一輛汽車的製造,類似邏輯放眼十年後,會不會是無人駕駛車的天下?
二是觀察法:實地觀察消費者與使用者行為的方法,能力的養成依賴長期培養出來的敏銳度!
從改善的小小創新到商業模式創新,創新說真的也不難!難的是,是否願意長期投入領域知識的成長。
林均燁提出這樣的思考:請問問卷調查法是否可以盤點出未來創新的機會?
整體來說,創新可概括分為漸進式與破壞式創新,漸進式多是緣於技術已到位的必要性,但破壞式乃肇因於產品/技術的突破性!表現在商業模式的創新上。
然而,創新可是件知易行難的複雜工程,牽涉到組織的系統思考、溝通協調能力,才能避免內部本位主義作祟、短視近利而激化跨部門矛盾,為共創團隊構成障礙。當然,這又與掌舵人的眼界和領導統御能力脫不了關係,通常也預示著未來競爭力強弱。
當今台灣產業,多面臨上有鍋蓋、下有鐵板的雙重壓力夾擊,於是這幾年,廠商開始向南向發展或藉由數位化以降低長期固定成本;但在落實碳盤查措施後,有人開始哀嚎:只要產能是向上的趨勢,碳排依舊只增不減……;對於這樣的疑惑,林均燁解析:產能本就有淡、旺季之分,只要碳排強度平均值下降即符合減排精神,不須過於糾結。
創新並非打高空,而是實事求是的生存之道
產業更應留意的核心議題是:碳稅的開徵,勢必會造成加工製造成本上升!為了活下去,創新是唯一解,「商業模式」尤其是當代最重要的創新途徑!ESG 永續,不只是同業之間的較勁,還須迎戰新進者的來勢洶洶,必須借助「精實」手段突圍而出!
事實上,依筆者逾廿年的從旁觀察:創新與能量/資源的多寡息息相關,而品牌效應更少不了廣大腹地/出海口的支持……。當此變是常態、不變是例外的時代,怎麼在混沌的世道中永續生存、乃至脫穎而出?將考驗著企業/組織的智慧。
如何精實企業、消除內部不必要的無形浪費、以最小資源實現最大綜效?
5/4(六)9:00-12:00《ESG永續創新實務交流會》廣邀各界前來共商生存之道!